黄岩瘟庙
瘟神像
椒江东门岭五圣庙
□张良 文/图
当下正是“一手送瘟神、一手迎财神”的时候,民间“送瘟行福”习俗中“瘟神”、“财神”的送与迎,则把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诠释得惟妙惟肖。
古人与瘟疫的抗争,神明的加持似乎不可或缺。道教和民间信仰中都存在的瘟神,便是行使、收摄瘟疫的使者,护佑健康的神祇。旧时,瘟庙原本并不多,特别是依然保留着的则在国内非常少见。
坐落于黄岩区孔庙学前巷南面,尚书坊西侧的瘟庙,为亚字形合院建筑,庙门临街朝东。瘟庙始建年代不详,原属道教场所,专供瘟司大神。清道光三年(1823),神殿后面改建佛殿,形成前道后佛的格局延续至今。咸丰十一年(1861)曾毁于战乱,于同治三年(1864)重建,宣统三年(1909)重修。听当地居士潘珠兰老人回忆,瘟庙山门正对面的戏台约在上世纪60年代拆毁。1985年,劳动南路拓宽,拆除瘟庙山门及前院,拆改神殿前廊等部分建筑,庙宇的整体格局受到改变。2000年前后,神殿和临街10余间庙房被改用商业房出租。
瘟司的形象“温琼”
每年举行迎瘟司大神活动
瘟司大神似乎为台州城区独特的叫法,江浙一带大多称为温元帅或瘟元帅。
民众信仰温元帅的主要形式是赛会,目前所见温州、杭州温元帅赛会活动的最早记录同时在十八世纪。每年温元帅的忌日,人们就给他换上新的帅袍帅帽,上香行礼。巡游时,座像身后,还有一只大甏,据说,瘟元帅所到之处,瘟气全部收入甏中,瘟疫不再蔓延。全国各地都有此习俗,闽台地区的“王爷”信仰与之有一定的传承联系。
旧时,台州城区每年要举行恭迎瘟司大神活动。农历三月廿八,是东岳大帝的诞辰,要举行为期两天的庙会。恭迎瘟司大神的巡游成为热闹庙会的压轴大戏,由仪仗乐队、文武判官、黑白无常等组成的队伍十分庞大,从文庙奎文阁前面的瘟庙出发,吹吹打打走街串巷。一路行游到东城外的东岳庙,随行人们逐批向祭坛上的东岳大帝、瘟师大神等神灵一一叩拜方才自行解散,当夜还会有不少人回到瘟庙通宵“护寿”。
古代疫情十分深重,普通民众往往认为瘟疫就是鬼神作祟所致,通过信仰某些神祇就可以达到消灾减病的目的。最初,古人认为散布瘟疫的是恶鬼,即疫鬼,率领疫鬼的则是瘟神。
民间信仰中疫鬼散瘟
民间信仰中那些疫鬼散瘟十分庞杂。
元代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载:“五瘟:春瘟张元伯,夏瘟刘元达,秋瘟赵公明,冬瘟钟士贵,总管中瘟史文业。——隋唐皆用五月五日祭之。”
“五瘟大神”也称作,“五瘟使者”、“瘟师大神”、“温师大神”等,还有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说。黄岩则有“五圣”传说的较早文献记录,清光绪年间编的《黄岩县志》载有,源于南北朝的护佑民众免于瘟疫的“五圣侯王”故事,记录了柴姓等五兄弟及其所祀灵济庙跨越千年的历代信息。
黄岩各地曾建有五圣庙。至今,黄岩上郑乡的圣堂殿依然供奉“五圣爷”。“五圣”也被称作“五通神”、“五显公”等,各地叫法不尽相同。椒江东门岭、葭沚的五圣庙所祀分别叫“行福大神”、“五圣大神”,香火仍然兴旺。千余年的“瘟神”信仰代代接续,从未改变。
史料中的灵济庙在永利桥之西,旧名永利桥庙,俗称桥亭,位于黄岩孔庙北面的学后巷和郏家巷的中间,它恰好处在黄岩老城的正中心,旧时社戏兴盛,留有“望戏桥亭头”的民谣。
灵济庙、孔庙、瘟庙及赐祚宫自北而南一字排列,形成儒释道和合共处的文化区域。有意思的是,原供奉于灵济庙的主祀神像“保界爷”于十余年前从别处移置瘟庙,立龛于瘟司大神的左侧,可谓两尊不同传说的瘟神共坐一堂。
黄岩古城灵济庙,曾放船驱瘟于庙门前的五支河。传说台州一带“送大暑船”的习俗滥觞于此。“送大暑船”是将“五瘟大神”装船送走,其民俗内涵是“送瘟神”。目前,台州一带“送大暑船”以椒江葭沚五圣庙的规模最大,可谓声名远播,每年吸引不少人前往观看。该庙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冯天顺老人告诉,大暑期间,人们制作一艘纸扎的约8米长的“大暑船”,举行一系列祭祀仪式后把船送出海,并将纸船焚烧。
中国许多地方旧时送瘟神都是要烧纸船的,如闽台地区的“送王船”习俗,就叫“烧王船”。“借问瘟君欲何往,纸船明烛照天烧”,毛泽东《送瘟神》七律诗中就有了形象的描写。
古人认为驱赶疫鬼瘟神离不开水,不断流逝的河水才能把这些瘟疫赶走。放出去的“大暑船”飘得越远越好,一旦飘回来则视为不吉利。据说十八世纪的某一年由于潮流和风向忽然改变,飘出去的大暑船居然又飘了回来,结果当地这一年就发生瘟疫,死了不少人。这当然纯属巧合。
黄岩北城杜家村流传着少年杜范审瘟神的传说,相传南宋第一贤相杜范,他少年时在永宁江畔的唐门山下发现送瘟神的大暑船搁浅,于是与小伙伴们将船中的五位瘟神纸偶五花大绑,羁押到一间庙里,并设堂审问,审后各打八十大板。一连三天问罪打罚。第四天晚上,“五瘟大臣”托梦于杜范之父,哀求道:“杜老爷救命!请杜丞相开恩,放我们出去。”翌日,杜父将梦中之事告知儿子。杜范则责令瘟神道:“从今以后,不得在黄岩街行瘟放疫,滚出海门关外,永不返回!”故事颇有戏谑的色彩,但也反映了人们对平安的希翼和期盼。
五圣庙不仅仅分布在沿海的渔村,在内陆的农耕村落也有不少供奉五圣的庙宇,当地农民也有“送船”的习俗。有人也把赛龙舟与送瘟神联系在一起。
椒江渔民奉为“海洋保护神”
宋范致明《岳阳风土记》载:“民之有疾病者,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,为酒肉以犒櫂鼓者。或为草船泛之,谓之送瘟。”可见至迟在宋代,已经有用草船“送瘟神”的行为。黄岩南门的太婆塘常常有信众点燃纸船、稻草放水的现象。日本也有将瘟神乘上稻草舟,放流到河里或海上的“送瘟神”习俗。
送瘟神的习俗逐渐发生着变化,最初以极其敬畏的心态把“五圣”作为瘟神、凶神去祭祀,如今其专施瘟疫的职能逐渐被淡化,并融入了地方信仰,摇身成为财神、喜神或无所不能的地方保护神。从祈愿消灾免难,增加了憧憬吉祥安宁生活的“行福”等习俗。椒江当地渔民则将之奉为“海洋保护神”,祈求出海作业能够一帆风顺,满载而归。现代人心中对神灵庇护的功利心也日渐削弱,参与的热诚更注重的是那些具有仪式感的娱乐性。
清光绪年间(1878)绘制的黄岩县城坊巷图可见,瘟庙北侧为孔庙、灵济庙,东侧分布着邑祖庙、火神庙、明因寺、校士馆、节妇祠等庙宇祠堂,可见这一区域是人文遗迹较为集中的所在。然而,这些供奉着神灵先贤的场所大都消弭在历史烟云中荡然无存,仅仅留下孔庙和与之一巷相连的瘟庙。
黄岩瘟庙的保留与延续或与兴办企业有关。上世纪70年代,整个瘟庙成为黄岩县皮件厂的厂区。据厂长张继锋回忆,该厂是黄岩较早的外贸企业,以生产出口欧美的皮箱为主。当年工人约五六十人,其中就有七八位尼姑成为厂里的职工,她们则居住在庙里。这些“被还俗的尼姑”,将原本供奉在庙堂的神像悄悄移置在生活用房里,依然时不时地祭拜、诵经,也接待一些虔诚的香客前来膜拜许愿。
现在,主祀的瘟司大神是从前殿移至后殿赐祚宫左侧偏殿,神龛里的瘟司大神黑脸、黑髯、黑袍,鼓睛暴眼,不怒自威。主持庙宇的振德师父介绍,瘟司大神又称瘟士大神、瘟元帅、温元帅、温太保等,为道教中四大护法元帅之一,北岳麾下地祇上将。
瘟司大神被认为驱瘟逐疫的地方神祇,有不少文献记录。明初宋濂《温忠靖王庙堂碑》载:温琼字永清,温州平阳人。以唐长安二年(702)五月五日午时生。七岁习禹步,二十六岁举仕未第,后得道。因四川叶天师用其符除瘟疫,各地乃广为立祀。初封翊灵昭武将军正佑侯,宋末加封正福显应威烈忠靖王。
温琼的形象在《道法会元》等文献作有细致的刻画,通常是青面青手,獠牙唇红,发赤眉须赤,金眼狰狞,手执狼牙棒、金环法器。
瘟司大神由人为神的转变,来源于民间“投井试毒”等传说。相传平阳秀才乡试夜读,闻见疫鬼井中施毒。翌晨,立于井栏,阻人汲水。众不信,则以身投井,中毒而亡,全身发蓝。后人感念其舍身救人,塑其蓝脸或黑脸,建庙祀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