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轻人蜂拥到网红打卡地拍照,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,而是席卷全球的一股粉红风暴。
“花上3200元,就能在那面易烊千玺拍过照的粉红涂鸦墙打卡。如果不愿意花钱,在门口拍拍粉红色的墙也美炸了。”在某社交网站上,网友Lin认真写下她的探店笔记。
Lin说的这个地方是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龙洞银湖工业区的PinkSTAR。道路两边的围墙刷成粉色,外面种着一排排高耸的热带棕榈树,在蓝色天空的衬托下让人产生一种身在佛罗里达的错觉。
△2019年10月16日,广州PinkSTAR时尚创意艺术园区,园区负责人收购的一辆古董轿车停在显眼处
走进“百老汇大街”,就像走进了一个复刻版的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城市:美式的街道、公路边的加油站、霓虹灯下的汽车旅馆、复古的保龄球场……
这个投资过千万元、占地6000平方米的超大规模摄影棚,正是业界无人不知的“美国城”PinkSTAR。
△PinkSTAR运营总监蔡紫莹/摄影师@嘉亮
PinkSTAR运营总监蔡紫莹介绍道:“PinkSTAR是国内最早做复古美式风格的摄影基地。刚开业的时候,一听最低消费3200元,人们只好在门外拍几张。
一面粉红色的墙壁加上一排棕榈树也能拍上几个小时。前来打卡粉红墙的人太多,导致草坪被踩坏、围栏被推翻,场面一度失控。”
而位于广州一处电商创业园内的4-studio摄影工作室,所有布景都参照Instagram网红风打造,拍摄价格200元/小时起步。
相对低廉的价格,深受淘宝店主和小网红的喜爱。
△摄影工作室/pixabay
这种常年开放、按小时收费、主题场景定期变换的摄影基地,成为网红生产线上必不可少的包装机器。
如今,网红摄影基地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。尤其是在电商业发达的广州和杭州,大大小小、风格不限的摄影基地、摄影工作室数不胜数。
可以说,网红摄影基地是“流量时代”的产物。它可以快速地被复制,不用挖掘特别深刻的内涵,只要给人们带来短暂的快乐就好。当完成打卡、上传照片,获得“点赞”,这场游览就算完成了。
自媒体时代,人人都是宣传员
年轻人蜂拥到网红打卡地拍照,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,而是席卷全球的一股粉红风暴。
2015年,网红潮流在全球迎来爆发期,美国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一批Instagram拍照胜地:颜色工厂(Color Factory)席卷纽约、旧金山;冰淇淋博物馆(Museum of Ice Cream)在迈阿密和洛杉矶走红;还有随后出现的鸡蛋屋(Egg House)、自拍博物馆(Museum of Selfies)、造梦机器(Dream Machine),澳大利亚的糖果共和国(Candytopia)……
它们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都人气十足,不仅门票价格不菲,而且常常得排上长队才能进入。
△澳大利亚网红打卡地标-Candytopia,图画由糖果制成/Youtube视频截图
梦之屋(Dream House)是纽约的网红打卡地标之一。它是一个视觉与声觉共同作用的浸没式艺术装置,已经展出半个多世纪。
光从外表看,它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公寓楼,不知道它的人绝不会拉门进去。这个小展览馆一直默默无闻,直到有几个网红在里面拍照并上传,让它在社交媒体上一夜爆红,各地网红慕名而来。
有人如此形容梦之屋:一旦走进去,就像进入梦境。
△纽约网红打卡地-Color Factory/Youtube视频截图
形容这种网红展览的新词随即出现——Instagrammable exhibits或Instagrammable pop-ups,翻译过来就是“快闪展览”,也就是如今的“网红拍照胜地”“网红打卡点”。
纽约犹太博物馆的数字部门主管费佳佳说:“在前数字摄影时代,摄影传达的信息是‘这就是我正在看的,我看过了’。今天摄影传达的信息则是:‘我在那里,我看到了,我自拍了。”
虽然被称为“展览”(exhibits),但它们的出现、设计方法与传统展览的逻辑不同。它们并无主题,也没有参展艺术家,其存在的意义就是给人提供一个适合拍照、提高人格魅力的全方位彩色背景。
△丰富多彩的背景/pixabay
大部分网红照片走的正是这个路数:丰富多彩的梦幻背景,以一种沉浸的方式围绕着主人公,拍摄出刷爆朋友圈的作品。
Artnet新闻网艺评人本·戴维斯将之称为“超级乐趣艺术"(Big Fun Art),最潮的消费文化方式,就是通过这些身临其境、有趣、拍照好看的装置来实现。
人们进入这些艺术场所所面临的障碍可能是时间和金钱,而不是特定要求或者对艺术史的兴趣。
网红打卡潮改变展览规则
装置艺术(Installation Art)是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概念。如今,感受当代艺术的门槛正在变得越来越低,有越来越多的装置艺术、新媒体艺术、交互艺术进入普通人的视野。
这些艺术形式用简洁易懂、吸引眼球的方式,招揽着曾经在美术馆之外徘徊的人。
“尽量穿白色或素色衣服,因为会有各种花或者水粒子的投影在你身上。早上开馆和下午快闭馆两个时间段人比较少,适合拍照。”一个在teamLab的展览上拍过照的摄影师在社交网络上这样分享拍摄经验。
超高人气的teamLab打造的艺术展已经成为全球网红打卡热门。日本歌手米希亚在《歌手·当打之年》的某期穿着花裙子,置身于流光溢彩的背景中,马上有眼尖的观众认出,那正是东京的teamLab:“米希亚终于去teamLab了!”
△日本歌手米希亚在《歌手·当打之年》的某期穿着花裙子/视频截图
短短几年间,博物馆和美术馆对于拍照这件事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以往博物馆、美术馆不允许拍照、不得触摸展品几乎是宇宙通行的铁律,如今这个规则已经被打破。
现在的展览为了迎合观众变身网红展,观众成为主角,展品则成了氛围的营造者。美术馆也变成了俗称的“大众摄影棚”,每个人站在背景板前面的那一刻,都不免有着自己是网红、明星的幻想。
增长的流量,则为美术馆或策展方提供了“社交媒体笼罩下的新一代年轻群体样本”。
△一位女士站在日本字画前/unsplash
博物馆工作人员Juni说:“学术意义高的展览往往曲高和寡,空荡荡的展厅令人沮丧;夺人眼球的展览,观众摩肩接踵,却没人仔细看展品。
作为博物馆工作人员,怕的就是网红们站在展品前不走,或者坐在楼梯上摆pose,造成‘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’的局势。那些带个行李箱来的淘宝店主,可以在馆里面拍一天。”
导览员不再提醒观众“看展的时候少拍照”“还不如去下载更高清、角度更好的博物馆官网图片”,而是提醒观众,什么地方是最热门的拍照点、什么角度拍最好看。
△人们在卢浮宫的蒙娜丽莎画像前打卡/unsplash
在社交媒体改变照片的角色之前,展览的角色也正是被照片改变的。在博物馆、
美术馆拍照打卡的概念,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就出现了。
突出艺术作品的“对话性”和观者的参与感,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要,也成为新媒体艺术、装置艺术的一大趋势。
△艺术作品与观者的融合/unsplash
2012年,翰尼斯·科柯和弗罗里安·奥特克拉斯一起完成了作品《雨屋》(Rain Room)。当时他们只是想通过一种科技和艺术结合的方式,勾起参观者的思考——走进一场大雨,自己却不被淋湿,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
出乎意料的是,这一作品获得巨大成功,成为供游客参观、拍照的好地方。
一个网红拍照点,势必满足人们拍照、炫耀、在社交媒体集赞的需求。无论是艺术展、摄影基地、咖啡厅还是民宿,“粉红泡泡”的魅力影响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。
高饱和度的色彩、一切皆可被拍照、一种暂时的脱离现实感,这是大多数商业性网红展览的特点。
△广州网红拍摄基地/摄影师@嘉亮
蔡紫莹说:“网红审美正在影响年轻人的价值观,但缺乏一个好的引导。年轻人看了点赞过万的网红照片,会肤浅地认为只要拍出来的照片好看就能红,红了就能接广告,发小红书、发抖音。
人们看到的是一张看似不经意拍出来的照片,却看不到背后一整个团队的付出和筹备。这股全民网红风的问题在于,想做时尚的人看不到创造市场的过程。”
△广州网红拍摄基地/摄影师@嘉亮
美国学者苏珊·桑塔格在《论摄影》一书写道:“照片给了我们一种错觉,一种能把世界留存在脑海中的错觉。我们把摄像当作一种攫取知识的工具,展品就是知识,而摄像就是拥有知识的过程。
不论我们是否想要拥有知识,现代社会中,有知识的人自然是会被尊敬的。
这一切的目的依旧是让别人看到,但不仅仅是被点赞和与他人交流,更是在创造自己的社会形象,让自己更受欢迎(不论在自己眼中现实是否如此),或彰显自己的社会阶级。
让自己更受欢迎是一种能力,在社会环境下,这种能力可以给一个人带来更多好处。”